正在仔细品味剧中微表情微细节的“列文虎克”们本人
都说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知识巅峰就在高考。
过了这道门槛,一切需要反复记忆的知识都会随风散去,我们终将不再是那个会解函数会算数列的少年。
唯有一项技能,在高考后仍将获得充沛的训练,那就是洞悉万物的神技——
阅读理解。
只不过,这项技能将不再被用于段落大义的解读上,而被用在了网友看剧的过程中。
当你看完一部好剧、只能在对话框中敲下“太牛了”这一句惊叹时。
早有人连主角屁股底下的椅子都解读出了意味深长的含义。
甭管那些被观众发掘、理解的细节伏笔究竟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。
这种细思极恐式观剧法,已经为当事人与旁观者们,带来了莫大的乐趣。
搜索“看懂+剧名”的关键词,你能看到上百篇打着“你真的看懂了xxx?”的旗号,诱惑着人想点进去瞧瞧有什么玄机。
尤其是经典老剧或是好片,堪称列文虎克们的集结地、显微镜的最大销售商。
以养活无数十级学者的《甄嬛传》为例,无数人执着于重刷时细品每一个镜头、出现的每一样物件。
他们有时会直接把自己的“阅读理解”答案发在弹幕,或剧集下方的评论中。
让路过的普通观众(比如我)看到时啧啧称奇,还会忍不住根据解读的提示,把进度条拉回去、再看一遍对应细节。
譬如甄嬛与曹贵人在御花园中见面的剧情里,给了曹贵人头上硕大的玉蝉一个特写。
对这一特写的解读,我在各视频网站及各社交网站中,看到了不下十五种解读:
“头饰是蝉,寓意甄嬛螳螂捕蝉、黄雀在后。”
“这暗示曹贵人收了华妃的头饰、自然还可能帮华妃办事。”
“这暗示曹贵人已经完全不顾及华妃了!之前她顾忌华妃,从来不会戴这么显眼贵重的头饰,与蜜和香情节是对应的!”
via @郭情情-
而我清晰地记得,在看到这一头饰特写时,自己的第一反应是“啊,它好丑哦”。
之后看到各方解读、为其中的隐藏含义震惊之余,脑瓜里想的还是——
“这形状是蝉啊,咋看出来的???”
蝉:我好累,到底帮不帮华妃,给个痛快话
剧集中的配角欣贵人,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“欣吧唧”、特会怼人的形象。
但在细思极恐党的解读中,欣贵人的设定突然丰富而神秘了起来——
非常识货,能随便认出鹅卵石上的青苔颜色正不正、红宝石是不是鸽子血、红珊瑚贵不贵重。
十分聪明,不仅早早地站对主角的帮派,还懂得忍气吞声、该出手时才出手。
于是网友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推测,欣贵人一定家境很好、所以才能如此识货且聪慧。
但位份不高,说明她的家族远离京城、帮不上她的忙。
看完这些分析,不少人对欣吧唧顿时肃然起敬,“本以为她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人,没想到深藏不露”。
只不过,倘若再多分析一步,在多个紧要关头站队正确的欣贵人,看起来很像“穿越到小说、掌握剧情走向的女主”设定啊。
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些细致入微的解读,的确能大大丰富观剧体验。
既让观众们重温老剧时,能获得全新的观剧体验(指看完解读后觉得自己当年白看了)。
也能让大家在看完新剧后,获得深入的文艺探讨(指看完解读后觉得自己啥也没看懂)。
近几年连续爆红的悬疑题材影视剧,让细思极恐这一观剧流派得到了极大的扩张。
多少人在看完《无证之罪》《沉默的真相》等等好剧后忍不住去寻找专业解析,看看有没有错过的彩蛋。
毕竟在短暂的看剧时间中,细节线索的藕断丝连、人物的微表情只能在脑海中留下大致印象,触发模糊的感受,大家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逐帧细究。
这时候,观剧十级学者们“细思极恐的十个细节”“你看懂了吗”恰好满足了广大网友的解惑需要。
就像《误杀》里反复出现羊作为隐喻的意向,除了被警察意外打死的那一只能瞬间联想到“替罪羊”之外,其他的含义让人一时难以捉摸。
但阅读理解小能手们,却会费精力思考前后联系,把其中羊的镜头一一解读。
譬如其中一幕,是男主试图毁尸灭迹时,发现远处有人在放羊,于是匆匆藏进芦苇丛。
牧羊人并未注意,反而是一只羊,似乎紧盯着、注视着男主的行踪。
倘若联系电影中男主女儿上课时、老师介绍“羊的视力非常差”的情节,这一镜头似乎给出的隐喻是——
男主以为走投无路,其实没人发现真正的真相。
有时只能说,好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,吸引着观众去反复欣赏、并试图抽丝剥茧地窥探更深的含义。
而大多数流水剧泡沫剧,别说观众无心细看,或许连制作团队本身都未曾细细打磨。
观众的“细思极恐”式拆解,有时恰恰是对团队敬业精神的呼应。
《无证之罪》中,不少观众发现杀人狂魔李丰田,装钱时拿出的竟然是一个小草莓零钱袋。
这样的意外反差让人们的侦探雷达迅速张开,有人说这可能是从被害人家中顺手拿的,暗示真相。
后来演员宁理接受澎湃采访时提及,零钱包的细节的确是特意设计。
可爱的零钱包可能是广场舞大妈扔掉后他捡的,这指向李丰田十分实用主义,任何东西都主张便宜实用,不会做任何投资。
而在相关直播的互动中,宁理透露零钱包是他家女儿的,拍完戏后还忘了拿回去,不知怎么和女儿交代。
观众的猜想,要是能与导演、演员们的精心设计对应上,还会给人带来类似于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惊喜感。
与此同时,要是发现观众们的猜想只是想多了,倒还会让人愤愤不平,发出“终究是错付了”的悲问。
就像网友们扒着指头数,发现广场舞队伍都是七人一排,只有角色老陈那排是八个人,于是猜测老陈已死,这是童话幻觉。
结果导演在采访中的回应是:没死啊,那广场舞跳的!
这么一想,如果抛开处处有伏笔的思路,似乎导演的思路才是正确的。
人家广场舞大妈每天都有固定站位,老陈作为一个新来的,随便插进一队好像很正常啊。
还有《庆余年》中的二皇子,在闹市搭亭子品酒喝茶、周围却不见平民。
一句“我这个人最喜欢与民同乐,但是又不喜欢人”的台词,让观众们惊呼这是大佬发言,明示了二皇子的腹黑属性。
结果在一次粉丝群互动中,演员刘端端告诉大家,因为当时剧组没钱请群演了,所以给这样的场景想了个解释。
这样的情景,各位其实都不陌生。
联想联想本文开头举例的“阅读理解”,一切都很好解释。
试想哪一位作者,在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、分析金句含义时,能比高考生得分高呢?
至今,2017年浙江卷语文阅读理解的原作者,或许仍在梦里被追问为什么鱼的眼中会有诡异的光。
只要你想要阅读阅读、理解理解,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赋予别样含义,哪怕是虚空。
就像在网友们的解读下,《家有儿女》中克隆人一集中,真正的刘星极可能已经被销毁。
不然,为何克隆刘星的脸上常挂着意味深长的微笑。
via @花花
不堪细想的是,很可能全家人都意识到了留下的是克隆人刘星,因为他突然变听话懂事了。
但所有人对此缄口不谈,因为他们心中其实就想要这样的孩子。
via @花花
这样的推测,虽说大概率与编剧原义不符,但也不失为一种乐趣。
毕竟就像杜尚名言,艺术场域的50%来自艺术作品,50%来自观众。
就像《武林外传》中金湘玉出场的那一集,有人解读出了细思恐极式的心狠手辣,金湘玉从头至尾都是想瓦解同福客栈的圈子。
有人品出了无限心寒,在佟掌柜的角度下看,金湘玉几乎是一个完美的、为碾压自己而存在的人,甚至要看着对方用心机策略夺走家人朋友。
也有人单纯抱怨看不懂,而宁财神后来也承认,金湘玉这集是编剧的一个败笔。
解读权在每一个人手中,不同的是观点能否被他人、被大众认可罢了。
就像悬疑剧的细节解读总是更容易被认同,喜剧的“细思极恐”就有可能被调侃过度解读或想太多。
不过说到底,这种列文虎克看剧方式能如此常见,还是因为观众们的确有着“看懂”的需求,希望能从一部好剧中多品出点蕴意。
而“看懂”的需求,不仅仅养活了一批“影视剧”十级学者,甚至还养活了一众营销号。
当你点开这个“有了想法”的劲爆标题,以为作者会分析出什么绝顶宫闱内幕。
实际上,只是在描述四阿哥第一次与甄嬛见面时向她求问,还咋咋呼呼地论断甄嬛的这几句话决定了他的一生。
而前段时间被集体吐槽过度解读的悬疑剧《隐秘的角落》,剧中的每一帧画面都被扒了个遍。
其中不乏让人哭笑不得的强拼硬凑,譬如王瑶朱永平取骨灰盒的画面,分析说两人的方向面朝太阳,所以凶手是朱朝阳。
行吧,朱朝阳这就谢谢你的提醒,立刻改名为朝月。
当初《头号玩家》被不少人诟病,也或多或少与这种挖彩蛋式的看剧方式有些关联。
虽然人人都爱挖彩蛋、掘惊喜,但到了《头号玩家》这种全片彩蛋,剧情主线反而较弱的程度,观众自然想抱怨。
毕竟,大多数人不想先上几门课、做好相关知识储备,再去看电影吧。
最后,给大家分享分享网友@智博挖出的绝妙细节与联想。
《亮剑》中,楚云飞要去平安县城帮帮场子时,派出一营抄后,炮营四营增援三营。
那问题来了,二营去干什么了呢?
……
二营在这。
在看剧时,你有没有发现过一些绝妙的、可能只有自己看懂了的彩蛋或细节呢?